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我最喜愛的中文輸入法 - 快碼中文輸入法

回顧1982 年擁有第一部個人電腦Apple II ,以至在不同公司推行電腦化(用Windows PC 為主),在輸入中文時都是使用手寫板。當時的手寫板認字率低、輸入大量文字時會手倦,不時因安裝了新軟件會撞驅動程式,帶手提電腦出外使用帶手寫板也不方便,學用倉頡中文輸入法又沒耐性學不識,直到一天我接觸到「快碼中文輸入法」,才帶我進入快捷輸入中文的境界,和脫離手寫板不方便的煩惱。

1998 年的某一天,參觀完在灣仔會展中心的電腦展,途經灣仔電腦城二樓一軟件商舖,見到梁立人先生在推介其「快碼中文輸入法」第三代產品,有很多人圍觀,我也好奇地擠在前排聆聽梁先生介紹其創立的「快碼中文輸入法」是如何容易學習及使用,聽了十分鐘,梁先生將電腦鍵盤遞給我,叫我試打「快碼中文輸入法」七個中文字,我即管一試,居然可以一字不錯地打出來,令我感到興奮和感動,於是隨即購買了一套,晚上在家看著使用手冊,用隨軟件送贈刻上快碼字根的鍵盤學習,第二天我基本上可拆除手寫板,用「快碼輸入法」打中文了。

「快碼中文輸入法」(以下簡稱「快碼」) 是在1995 年由香港著名劇作家梁立人先生發明,後來他又和香港首屆「十大傑出數碼青年」劉文建先生合作去提升該輸入法。「快碼」把漢字歸類為可橫向分割字以及不可橫向分割字,然後按照「可橫向分割字取左邊首碼,右邊首尾碼;不可橫向分割字則取首尾碼」的原則取碼」。「快碼」的設計者把上述「非橫分字」和「橫分字」 的拆碼原則概括為一條口訣-「頭尾頭頭尾」。 

「快碼」依中文字本身與鍵盤上羅馬字母及阿拉伯數字的形象選碼,例如字根「口」對應O,字根「人」對應A,這些都很直觀。即使其他不那麼直觀的字根,「快碼」的說明書也有頗為有趣的方法教使用者如何去記。例如字根「木」容易令人聯想到樹( tree),所以「木」便對應T。 我最喜歡「快碼」的象形字根對應英文字母A-Z,當熟習以後,採用正常的美式鍵盤便可以了,不須採用那些印滿字根令人眼花暸亂的中式鍵盤。
 
 
「快碼」可以說是針對倉頡輸入法和速成(也稱簡易)輸入法的缺點而設計的。 事實上,當初「快碼」便曾以「快過倉頡,易過簡易」作為宣傳口號,可見它正是衝著倉頡和速成而來的。倉頡的最大缺點是輸入鍵數多(最多達到五鍵)和難學。而速成雖然輸入鍵數少(最多只需兩鍵)而且拆字方法 沒有倉頡那麼繁,但重碼字極多,令使用者不得不揀字,因而輸入速度慢。「快碼」平均輸入2.1 個鍵便可打出一個中文字,快捷方便。而且它有「執筆忘字」的輔助功能,當有些字不懂得如何拆碼的時候,仍可臨時轉用其「同音字檢字」、「百搭字元檢字」、「拼音(廣東、拼音及注音)檢字」、「筆劃數檢字」、「部首檢字」、「英譯中檢字」等檢字方法輸入那些字,並繼而學會這個字的拆碼。此外,還有「關聯字詞」、「詞庫輸入」、「英譯中詞庫輸入」,「漢語字典」、「英漢漢英字典」、「中英文發聲」、「打繁出簡」、「打簡出繁」等功能,十分方便。


當然,就普及性而言,「快碼」遠遠不及「倉頡」和「速成」中文輸入法。這是由於「快碼」並非免費軟件,用家須購買特定的「快碼」軟件, 並在電腦上安裝後,才能使用「快碼」。這對「快碼」的用家而言,不能不造成某些不便,例如當在公共電腦或別 人的電腦上工作時,便用不上「快碼」,幸好近年推出的快碼UE版可裝在隨㩗帶的USB手指上,插入任何電腦上便可使用「快碼」了。


雖然如此,我覺得這一套軟件仍是值得購買的,
對我來說是超值的,我的一套是由第三代( 1998 年以HK400 連「快碼」鍵盤購買)至今升級至第九代的版本,可注冊安裝在三部常用的Windws 電腦,另最近以HK138 買了一套Android/iOS 版,可注冊安裝於三部流動裝置中,故現在除了電腦外,我的Samsung Note II 及Noye 8 和iPad 都可以統一用「快碼」了。
 
十年前,我有一位跟我學習資訊管理敎練課程的學員朋友,是一間在國內設廠的企業老闆,學識淵博,中文寫作能力甚高,但對於多年學習倉頡/速成輸入法不成功而被逼使用手寫板感到極之不便,於是在敎練課程中我用了三小時敎識他用「快碼」,自此可發揮他的文采,除了用「快碼」於公司的公文應用外,每星期總有三四篇洋洋千字的網誌文章發佈,樂此不疲。

「快碼」特別適合一些不懂得倉頡、速成、五筆、拼音等中文輸入法而需要輸入中文的人,因其易學(在我的敎練課程中祗需學習三小時)易用,一旦學識,不易忘記,我高度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