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互聯網時代的聖誕新年祝福

昨天在蘋果日報副刊讀到李怡先生以「互聯網時代的聖誕祝福」為題的文章,我心有同感,也在此作一些反思和分享。

十多年前,在互聯網未普及的時代,每到聖誕新年就會收到許多聖誕卡。我會於十二月初購備一些精美賀卡,和留意海外各地郵件截止日期。平常來往較少的親友,往往通過這一年一度的問候,顯示彼此仍未忘卻,仍在聯繫。海外的親友,更會在賀卡內寫下近況和問候,並附上一兩幀近照以作留念。當年也曾流行將照片製成照片賀卡,一舉兩得,我現在仍保存過往親友每年寄給我的照片賀卡和自己每年寄給別人的照片賀卡於相簿中作珍藏。

互聯網普及後,傳統賀卡就收少了。近年常收到的是電子賀卡,花樣很多,大都是動感的,設計越見精美。我是應用資訊科技的人,所以我亦於多年前轉用電子賀卡代替傳統賀卡了,發送出的電子賀卡也較以前傳統賀卡為多,包括海外及香港的親友。從前以傳統聖誕賀卡寄給親友,都會收到對方禮貌回應賀卡,最遲也會收到以新年賀卡作回應的。但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回應率是不足百分之二十。可能是電郵、即時通訊及Facebook 太流行了,有些八十後的年青親友連聖誕eCard也懶得寄給長輩作一年一度的問候,這是現代需要改善的通訊文化。

提起以電郵發電子賀卡,也須應用正確的資訊管理方法,才可得到理想的效果。以下是不可取的方法:
  1. 以附件形式將設計好的賀卡附於電郵,收件者打開附件才能看到賀卡。
  2. 將一批人的電郵地址放於BCC中發出,收件人收到一封沒有誠意,沒有稱呼自己名字的「行貨」賀卡。更甚者,可能電郵顯示寄件者與收件者是同一名字。很多時,系統中的垃圾郵件篩選器會將這類電郵篩至Spam Mail folder的,所以收件人未必看得到。
  3. 最不可取的是,將一批彼此可能不相識的人的電郵地地放於「致送」(To:)欄,然後「批發」出去,令個人電郵地址曝露於公眾,增加別人收到垃圾郵件的可能性。
建議方法:

(一) 普通電子賀卡,應用Mail Merge 作批發:
  1. 先在Outlook 聯絡人中開幾個以Mailing List 1、2、3...命名的資料夾。
  2. 應用以類別作搜尋聯絡人,將需要寄eCard的親友資料覆製至Mailing List 1、2、3等資夾,每個資料夾儲存不超六十個親友資料。
  3. 將設計好的賀卡及郵件內容以Mail Merge 選各Mailing List分別寄出,每隔半小時「批發」寄出一個Mailing List的電子賀卡 (若不懂如何應用Mail Merge者,可參考 拙文 Outlook 中的 Mail Merge 應用 - 教學篇 )。
  4. 如此,每一收件人都會收到一封祗寄給他/她,並有親切稱呼、圖文並茂的電子賀卡,令人印象深刻,和感受到寄件人的心意。
(二) 特別電子賀卡,個別寄出,可考慮以下特別效果:
  1. 包含個人化的問候語,和自己近況。
  2. 可附上近照。
  3. 可包含背景聖誕音樂,以便收件人打開時自動播放。
  4. 可攝錄一段生活片段的短片或相片幻燈秀,以Unlisted mode放於YouTube上。在電子賀卡上以超連結引領收件人點擊收看該短片。

在此,謹節錄李怡先生文章提及其收到是互聯網時代貼心的聖誕祝福,以作共享如下:


「我們一路同行,每天在網絡上。雖然我們的個人電腦是一部機器,它卻是我們聯繫世界的媒介。起初只為了分享樂趣,卻豐富了我們的知識。

有甜美的旋律,有最新的發現和新鮮事物。它讓我們熱愛大自然,了解其他國家人民的習俗、傳統和價值觀。我們遇到的大小問題,有時候會在視訊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就好像作者早已知道在適當時機觸動一個確切的和弦。

我們還會了解單純的日常好習慣,複雜的感情,季節的變化;知道非比尋常的事件和平凡生活的插曲。這些都成為我們共同的體驗。我們終於認識到,世界各地人民所追求的生活,所蒙受的苦難,以及所享受的美好事物,和我們是相通的。

因此,請接受來自人類的共同的慰藉。祝福您有幸福的家庭,有親密的朋友,有心中的寧靜。無論您身在何處,都能融入聖誕的精神,或者看望那照亮我們光明道路的希望之星,或者隨着合唱團的歌聲哼唱,讓我們覺得彼此更加親近。期待我們未來建立強固的聯繫,即使我們相距那麼遙遠。在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裏,讓我們創造交流力量,一個勇氣和希望的世界之環。通過網絡我們走在一起,因此不再有人感到孤單。聖誕快樂,新年如意。」

這文章也是我2010年最後一篇了,在此也祝賀大家,特別是曾經參加過我舉辦的「資訊管理五常法」培訓課程的朋友,善用互聯網科技帶來的好處,除了接收別人的分享和回應外,也向別人分享,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啊! 所以,我會於2011年繼續與大家 思. 題. 分享。

祝大家新年幸福!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享用雲端運算 Over-the-air 技術應用

上週五出席大埔人事管理協會月會中,我應邀以"IT trends in business and life" 為題發表一小時的演講,其中提到雲端運算、iPhone/iPod touch/iPad、Android Phone/Tablet 等的應用,並分享我享用Over-the-air 技術於商務和生活中。

除了iPhone、iPad外,我最近也買了一部Archos 70 Internet Tablet,300克重的7" 平板電腦,OS 是Android 2.2,配合早已購置的Pocket WiFi,用於出外作流動辦公。我喜歡在家及辦公室用iPad,即開即用和9.7" 暢順清晰的點觸螢幕,令人愛不釋手。 有朋友問我,這三件資訊電玩產品,加上Notebook PC和Macbook Pro上的Outlook/ Entourage,是否要花額外時間去管理?

答案是不需花額外時去管理的,祗須善用以下的方案:

1) 電子郵件 -
我是採用Google Applications 的,無論Notebook PC上的Outlook 及MacBook Pro中的Entourage、iPhone/iPad/Android Tablet 的電郵,都是以IMAP模式設定,所以任何一部機處理過的郵件,在其他機中打開時,都已是Updated 的,甚至是在別人的電腦以瀏覽器打開Web Mail,都有同樣效果,不須做重複工夫的。

2) 行事曆 -
我曾於數月前的文章說過,我的Outlook是安裝了Google Syn.for Outlook 的,在Outlook 的行事曆記下的約會/會議/要事,都會經雲端運算與我的Google 行事曆同步的。iPad/iPhone上的Google 行事曆,亦會自動與iPad/iPhone/ Android Tablet內建的行事曆同步(祗須開啟內裡的Google行事曆), 加上iPad/iPhone (及iPod Touch)本身會經Over-the-air 技術自動同步行事曆,所以我祗要在任何一部機的行事曆中記下(包括應別人邀請)約會/會議/要事,其他的機包括Outlook的行事曆便會自動同步,無須接駁電線傳輸。
我特別喜歡iPad中行事曆的貼心設計,無論橫看或直看,都很方便。

3) 備忘錄 -
Google Syn. for Outlook 是不能够同步備忘錄 Notes 的,但iPad/iPhone/iPod Touch之間是會自動經Over-the-air 技術互相同步的。即是在以上三部機中任何一部加入備忘錄,其他二部機稍後會經互聯網自動同步的。祗須經iTune將Outlook內的Notes與iPhone同步,iPad便會經 Over-the-air 自動作同步的。我也喜歡iPad中的備忘錄,設計像有皮套的備忘錄的感覺,較Outlook的Notes為華麗和更加好用。

我很高興能够享用雲端運算 Over-the-air 技術應用,為商務和生活帶來方便和使用樂趣。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超越挑戰,城市追蹤

十二月五日是一個美麗的星期日,不單是風和日麗,更是「超越挑戰,城市追踨」(Above Challenge City Chaser) 這一項有近五百人參與的慈善活動於香港舉行的日子。

商業顧問有限公司(VP Venture Co., Ltd.)主辦,雷利計劃(香港)(Raleigh Hong Kong) 協辦,及三十多間機構贊助及支持下(我公司為支持機構之一),是一個以香港為地圖的定向比賽,挑戰參加者的體能、智慧、膽量,及團隊精神。比賽亦幫助傷殘人士及健全人士發掘自我潛能及讓他們享受一起運動的樂趣,以運動挑戰極限﹐跳出自我框框﹐體驗無窮潛能﹐衝出運動傳統﹐在繁華鬧市奔走﹐追尋目標﹐體驗都市歷奇,同時為雷利計劃(香港)及Project Unleash籌募經費。


經多月來籌辦,結果有七十多隊分別參加公開組、企業組及共融組(由傷殘人士和健全人士組成)。活動當日早上九時於港島鰂魚涌公園舉行開幕典禮,在大會宣佈正式開始後,各隊拆開剛收到的追蹤站提示後,隊員商議設計合適的路線及前往方法後隨即出發。

作為活動執委成員,我也略盡綿力擔任大會攝影師,拍攝當日活動照片及影片。開幕典禮後,便隨機追隨其中一隊人員出發,以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包括計程車〉前往各個追蹤站,沿途拍攝其「城市追蹤」、及當該隊成功抵達一個追蹤站,拍攝其「挑越挑戰」的片段後,便轉為追蹤另一隊拍攝。

參加隊員多是年輕力壯人士,要追蹤拍攝其健步如飛,分秒必爭的情景,對身為八十前的我,實在也是一項挑戰。到了中午,當要追蹤一隊兩位戰志高昂的女士,跟了幾條街便因脚抽筋略為停下半分鐘,結果兩位「戰士」已走到無影無踪了,惟有打電話給大會負責人查問九龍區的幾個追蹤站,自行作「城市追蹤」。





下午四時,是各隊完成追蹤返回鰂魚涌公園終點站報到的「死線」,大部分團隊都能於時限前報到,亦有於僅過時一二分鐘才報到的,過程十分緊張。

終點站亦是大會舉行嘉年華式頒獎典禮的場地,有飲品供應及多個贊助商所設的攤位、樂隊歌手演唱和精彩魔術表演、及大會司儀訪問一些參賽隊伍的感受和分享,場面非常熱鬧。




下午四時三十分,頒獎典禮開始。「超越挑戰,城市追蹤」活動發起人葉少康先生及主禮嘉賓致詞後,是致送紀念品予各贊助商、支持機構及義工團隊的時段,顯示出有不少機構及人士一同共襄善舉,出錢出力支持這活動,也展現出主辦及協辦機構的組織和號召能力。最後,是各組的冠軍頒獎儀式,獲獎隊伍除了獎牌/盃外,更獲頒一張印有該隊追蹤走過的真實路線大地圖留為紀念,隊員對此均顯得特別興奮和喜悅。



下午六時多,在拍攝大合照後,活動圓滿結束。回家的途中,雖然疲乏不堪,但感到能參與這善舉,並有機會超越挑戰自己的體能,也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影片攝錄科技回顧

我自小對攝影有濃厚的興趣,兒時母親在工展會中買給我的塑膠製相機是我的第一部照相機,隨著成長擁有過不少的照相機,包括倈卡、哈蘇、萬能達、藝康、錦囊等牌子的機械名機,及索尼、錦囊等牌子的數碼相機。除了自已的旅遊及家庭照片外,我拍攝的大多數是活動及紀實式照片,2000年前是公司、教會活動及為同事及朋友拍攝多達四百多次的婚禮菲林照片,近十年來多是公司、商協學會活動的數碼照片。

同時,我對影片攝錄亦十分喜愛。我的第一部影片攝錄機是七十年代,VHS發明者JVC出產的民用流動攝錄機,雖然該機號稱全世界最輕,但單是拍攝機已重六磅,有電線連接的VHS錄影機重十一磅,連同後備電池一磅多。當時重一百一十磅的我,每次出動攝錄要帶十八磅重的器材,但仍樂此不疲,因為活動後可在電視機重播活動情景的喜悅,便會忘記拍攝時的辛苦。

隨著科技的進步,擁有的攝錄機重量不斷減少,甚至少於一磅,但我的體重卻「提升」至近一百八十磅 :-(,機種由VHS、VHSC、V8、DV、Mini DV影帶式至用SD咭的數碼攝錄機,解像度亦由VHS式的低解像度提升至現時流行720P/1080P的高清數碼影像質素,器材功能上由單攝錄、攝錄+質素一般的硬照攝影,以至現時可高清錄影+高解像硬照攝影,甚至以iPhone 4 智能手機隨時隨地拍攝720P的短片,可說是見證了攝錄科技的發展。

在數碼攝錄、寬頻互聯網和YouTube未面世的時代,若要將錄影了的影片與他人分享是一件困難的事,須覆製影帶送給他人,其過程需時及需額外成本,但現在祗須放上YouTube 便可很快地與人分享,而且是免費的。最近YouTube的免費短片上傳容量限制提高至15分鐘和2Gb,播放720P 的影片是最合適的。

最近,我對數碼攝錄的興趣比較硬照攝影為高,最新的寵兒是一部重601克的Cannon PowerShot SX30 IS Prosumer DC,硬照像素1,410萬、可以在720P 30fps的HD影片拍攝中用35倍的光學+4倍數碼變焦、多角度旋轉的螢幕+電子觀景器,我最喜愛其24mm 廣角至840mm長焦距的拍攝角度,一個鋰離子電池可支持個多小時的影片拍攝,連同買機時附送的後備電池,便可應付一天的活動拍攝,在攝錄影片期間亦可按拍照鍵即時拍攝硬照,日間陽光普照下或不方便用液晶顯示器時可轉用電子觀景器,十分方便。

近月來,多次在參加朋友有特別意義的晚宴、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上海/杭州考察團、會議及座談會、商協會運動比賽日及晚宴、舊同事聚餐、和上週日的「跨越挑戰、城市追蹤」活動,我都採用這可「一機走天涯」的拍照攝錄兩用機輕鬆拍攝,然後用也是新寵之一的MacBookPro 的iPhoto 和iMovie 作後期製作,上載至YouTube上以Unlisted 模式儲存,祗須將YouTube提供的影片連結URL以電郵通知相關人士,便可以720P的高清及身歷聲音效重溫活動情景,效果令人滿意。

時代不斷進步,我鼓勵和應用科技帶來生活的新體驗。